返回

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实属正常。

    嘴上说是‘压到五十五钱以内’,却也不过是因为过去这些年,粮价最高也就到过五十五钱每石;

    天子启心里想的,则是能维持在七十钱每石上下——甚至是每石八十钱以内就行。

    结果可倒好,刘荣直接来了一出两级大反转:非但没有比天子启画的‘五十五钱’的红线高出二十钱,反而还往下多压了二十钱!

    而且还不止!

    根据天子启掌握的消息,长安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三十钱左右,而且还在往下降!

    这,就让天子启有些高兴不起来了。

    ——过犹不及。

    粮价被压得够低,确实是能让百姓农户,在眼下以很便宜的价格,就买到需要的粮食果腹。

    但再过一个多月,就是秋收了;

    秋收过后,百姓农户就要把收获的粮食,卖到关中的粮商们手中。

    相比起储存粮食,农户们还是更倾向于储存钱币。

    因为存粮,除了需要一块合适的,满足通风、阴凉等条件的场地,还需要另外花钱建造粮仓,并有专人看管。

    还不能是随便找个人看——得找有经验、有本事的看粮人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,才能确保粮食不会被糟践。

    比如粮食受潮了、变质了,又或是粮仓内生了鼠类,该如何尽快处理,以尽可能将损失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,都是这些看粮人安身立命的拿手好戏。

    即便是在汉家的官吏册上,类似的人才,也都是起码二百石以上的编制,技术出色的,甚至能达到千石级别,成为一仓主官:仓令!

    至于民间,粮商们更是将这样的人才视若珍宝,动辄开出十数金的年薪不说,还要三不五时送上酒肉布帛,以笼络人心。

    很显然:这不是个体农户所能承担的成本。

    要么,得是官府动用集体的力量,要么,就得是商人或贵族,动用资本的力量才可以做到。

    所以,即便知道秋收之后的粮价最低——知道被自己便宜卖出去的粮食,自己还是要在来年加价买回来吃,百姓农户也依旧不得不这么做。

    因为粮食可能会坏,但钱币却不会。

    与其去冒‘一年劳作所得全部变质’,全家喝西北风——而且是和大半年西北风的风险,还不如吃点亏,把粮食卖给商人们换成钱,再一点一点买回来吃。

    至于差价,就当是给粮商们的仓储费了。

    而眼下,关中的粮价被刘荣一阵猛压,都压到了三十钱一石——甚至都还是不怎么卖得出去!

    等到了秋收之后,粮食市场突然涌入一大批货源,粮价肯定要被进一步下压;

    如果秋收之前,粮价就跌破三十钱每石,那秋收之后的粮价,怕是二十钱每石都够不上!

    这个问题很严重。

    因为老百姓以二十钱每石——甚至更低的价格卖出粮食,但其他的生活用品,价格却并不会因此而下降。

    如布帛,尤其是底层百姓常用的麻,价格那是几百年来雷打不动:十一钱一尺;

    其他的盐、醋等必要调味品,以及其他的工具,价格也都是相对稳定的。

    生活成本不变,收入却因为粮价下跌而跟着少了一大截,相对而言,就等同于生活成本增高,生活压力、生存压力增大。

    这,便是通俗意义上的:谷贱伤农。

    对于刘荣此番平抑粮价所取得的成绩,天子启自然是相当满意。

    但对于刘荣这过犹不及——平抑过度的粮价,天子启也不乏有些担忧。

    对此,周仁并没能给出什么有效的信息,只含糊其辞的给出一句:太子应当是有考虑到这一点的。

    闻言,天子启便也不再多想,将这件事暂时丢到了脑后。

    ——在天子启看来,能把事儿办的这么漂亮,尤其还都是高瞻远瞩,着眼于未来的谋划,刘荣肯定不至于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没看出来。

    至于刘荣究竟是怎么想的……

    “打点行装,准备移驾长安吧。”

    冷不丁一语,惹得周仁不由得为之一愣。

    ——这就回长安了?

    没必要吧?

    就算是要和太子,问清楚关于‘谷贱伤农’的盘算,也没必要直接就回长安?

    片刻之后,周仁面上顿露了然之色。

    “陛下是觉得……”

    “——梁王啊~”

    “——朕弟梁王……”

    周仁话音未落,便见天子启悠悠一声长叹,旋即便将双手往身后一撑,颇有些无奈的摆动着脚,在温泉池内溅起阵阵水花。

    “母后,这是以为朕来甘泉宫,是为了洗清自己‘杀梁王’的嫌疑,才以抱恙作为托辞躲来了甘泉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是这样,朕便只得回长安,以证明自己行得正、坐得直。”

    “——再者,朕不在长安,太后那满腔怒火,说不定还要殃及池鱼,把那混小子也给

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(3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